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史學經典選讀:史記與兩漢書
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: Shiji and Books of Former and Later Han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1615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1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2 
備註
歷史系選修(40人)兼通識A2*(40人)課程。。A2*:歷史思維領域。可充抵通識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8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2Hist1615_SjHsHhs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是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和傳統史學的基礎課程,希望結合傳統史學和現代新知,對史學經典重新解讀。歷史寫作離不開歷史本身,但也有寫作的傳統和創意。回到最初的歷史經典,一方面體會「說故事」對於建構歷史知識所蘊含的巨大潛力,更可以探觸那創造歷史書寫的原初情境和動力。
  司馬遷的《史記》、班固的《漢書》和范曄的《後漢書》合稱「三史」,是中國「正史」紀傳體的奠基,也為上古秦漢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記載。三史在體裁上的靈活變化,以及膾炙人口的傳記、敘事和議論,蘊含可貴的思想洞察和學術創新,留下了不朽的典範。在考古遺跡、出土文獻源源湧現的今日,如何善用新舊文獻,是必須面對的挑戰。對照新資料、參考新知識,重新解讀這批經典之作,釐清其織理與邊界,將更能深切認識作品的精彩和作者的精意。
  我們的導讀包括三個角度:文本,織理和比較。透過作品本身提供細緻的指引,讓讀者留意空間、制度和社會背景來觀看敘事,領略其中的精妙、深刻與宏闊,這樣的依循文本脈絡,在傳統史學裡積累了大量的體驗和洞察。對照新舊文獻則是當前史學的新潮流,有助於探究作者取材、剪裁、改寫和編織的巧思。聯繫比較三史,足以一窺兩漢魏晉到劉宋六百年間史學思想和實踐的發展,及所反映的歷史變動和學術思潮。
 

課程目標
1. 在課程裡,文本導讀兼採敘事讀者的神入體會,以及史學研究者的分析批判。各項作業和分組報告將針對不同的環節和目的進行練習。
2.利用註釋、評點、工具書和資料庫,增進不同形式的歷史寫作技巧。
3.作業形態包括:註釋研究,評點研究,翻譯比較研究,史料批判,敘事分析,地圖繪製,改寫分析,史論分析。 
課程要求
1.課堂參與:課前閱讀指定讀物,課堂參與討論。
2.作業:6篇,包括:註釋研究,評點研究,翻譯比較研究,史料批判,敘事分析,地圖繪製,改寫分析,史論分析。(以上任選6種)
*主修、輔修歷史學系者,含「研究報告」一篇,限5000字以內。
3.導讀:選擇一種史書,在班上進行導讀。成果報告可列入作業。
4.學期內有三次考試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2:20~17:30 備註: 地點:國青大樓431室(歷史系第三十九研究室)。電話:33669528。  
指定閱讀
指定閱讀篇目參見課程進度。
甲、課程用書
1.〔南朝宋〕裴駰集解,〔唐〕司馬貞索隱,〔唐〕張守節正義,〔日〕瀧川資言考證,《史記會注考證》。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,1933初版/翻印本/上海古籍標點本(楊海崢整理),2015
2.韓兆琦編著,《史記箋證》,南昌:江西人民,2004
3.〔唐〕顏師古注,王先謙補注,《漢書補注》。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長沙刊本,影印本多種;上海古籍標點本。
4.〔南朝宋〕范曄、〔晉〕司馬彪撰,〔唐〕李賢、〔梁〕劉昭注,王先謙等集解,《後漢書集解》,1915年長沙刊本,影印本多種。按,范書闕志,宋人以司馬彪撰、劉昭注之《續漢書志》合刊。
乙、自修用書:
1.吳樹平等,《全注全譯史記》,天津古籍,1995
2.韓兆琦編著,《新譯史記》,臺北:三民,2008
3.吳榮曾、劉華祝等注譯,《新譯漢書》,臺北:三民,2013
4.魏連科等注譯,《新譯後漢書》,臺北:三民,2013 
參考書目
甲、史學史
 甲.1 柳詒徵,國史要義,上海:中華書局,1948/臺北:台灣中華書局,1957/北京:中國人民
大學,2007
 甲.2 錢穆,中國史學名著,臺北:三民,1984/蘭臺,2001修訂版
 甲.3 杜維運,中國史學史(第一冊),臺北:自印,三民經銷,1997-2004
 甲.4 喬治忠,中國史學史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,2011
 甲.5 謝保成主編,增訂中國史學史:先秦至唐前期,北京:商務,2016
 甲.6 雷家驥,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,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,2018
 甲.7 楊翼驤編著,喬治忠、朱洪斌訂補,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:先秦至隋唐五代卷,北
京:商務,2013
 甲.8 [義]莫米利亞諾(Arnaldo Momigliano)著,馮潔音譯,《現代史學的古典基礎》,上
海:華東師範,2009

乙、史記學
 乙.1 司馬遷著,(南北朝)裴駰集解、(唐)司馬貞索隱、(唐)張守節正義,《史記(三家
注)》,北京:中華,1959第一版/2014修訂本
 乙.2 吳樹平等,《全注全譯史記》,天津古籍,1995 譯註精審
 乙.3 韓兆琦編著,《新譯史記》,臺北:三民,2008
 乙.4 梁玉繩,《史記志疑》,北京:中華等 清代考據學者治《史記》之名著。
 乙.5 施之勉,《史記會注考證訂補》,臺北:華岡(中國文化大學),1976。匯集歷代名家見
解,考證、校勘、訓詁、詞章、義理兼具,以補充瀧川《考證》,頗有參考價值。
 乙.6 Burton Watson,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, New York : Columbia
University Press, 1971
 乙.7 William H. Nienhauser, (倪豪士)編譯, The Grand Scribe's Records ,
Bloomington: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, 1994- 譯註精審
 乙.8 〔明〕凌稚隆輯,〔明〕李光縉增補,〔日〕有井範平補標,《補標史記評林》,地球出
版社影印日本明治十六年刊本)凌、李輯自宋元明諸家之說,有井補人初及日人之說。此下集評諸
書,大抵以評析文章為主,間及人事評論,與考證關係較疏遠。
 乙.9 楊燕起、陳可青、賴長揚編,《歷代名家評史記》,北京師範大學,1986/臺北:博遠,
1990(一名《史記集評》,北京:商務,2015) 選擇豐富,頗嫌冗複。
 乙.10 周振甫編,《史記集評》,重慶大學,2010 與前書類似而較簡約。
 乙.11 吳汝綸,《史記集評》,附錄〈各家史記評語〉 全書評點,不附註解。「附錄」中匯集
歸有光、方苞所影響之清代古文家見解,特可參考。
 乙.12 劉咸炘,《太史公書知意》、《漢書知意》,收於《四史知意》、《劉咸炘學術論集:史
學編》) 治史有家學淵源,對清代學者見解抉擇甚精,亦自成一家之言,特色在於以史論文。
 乙.13 〔日〕水澤利忠,《史記會注考證校補》,東京: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,昭和32-
33[1957-1958]。最豐富、詳細的《史記》版本校勘資訊,純供查核。
 乙.14 王叔岷,《史記斠證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1983。《史記》校勘名著,
使用版本不多,但裁斷釋義頗精。

 乙.15 羅倬漢,《史記十二諸侯表考證》,上海:商務,1943(證明《史記》多據《左傳》,
且當時《左傳》的體裁、內容與今本大體略同)
 乙.16 朱東潤,《史記考索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(第一版),1996
 乙.17 于大成、陳新雄編,《史記論文集》,臺北:木鐸,1978、1976
 乙.18 張高評編,《史記研究粹編(一、二)》,高雄:復文,1992
 乙.19 李紀祥編,《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》,臺北:唐山,2012
 乙.20 柯馬丁、李紀祥編,《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續編》,臺北:唐山,2016
 乙.21 徐朔方,《史漢論稿》,南京:江蘇古籍,1984(超星電子書)
 乙.22 逯耀東,《抑鬱與超越: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》,臺北:東大,2007
 乙.23 阮芝生,〈司馬遷之心──〈報任少卿書〉析論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26期(2000.12)
 乙.24 張大可,《史記研究》,北京:商務,2011
 乙.25 呂世浩,《呂世浩細說史記:入門篇》,臺北:時報出版,2017
 乙.26 呂世浩,《秦始皇》、《帝國崛起》、《敵我之間》、《霸王之夢》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
旅,臺北:平安文化,2014-17
 乙.27 呂世浩,《從《史記》到《漢書》: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》,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
2009
 乙.28 薛仁明,《進可成事,退不受困:薛仁明讀史記》、《天人之際:薛仁明讀史記2》,
臺北:九歌,2014、2016

 乙.29 張大可、俞樟華、梁建邦編,《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》,北京:商務,2015(早期
版本:陝西省 司馬遷研究會、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,《司馬遷與《史記》研究論著專題索
引》,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5 )

丙、漢書
 丙.1〔漢〕班固撰,〔唐〕顏師古注,《漢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62初版
 丙.2 施之勉,《漢書集釋》,臺北:自印本,三民書局經銷,2003(兼含義理考據,但列傳未
編完)
 丙.3 施之勉,《漢書補注辨證》,香港新亞研究所,1961
 丙.4 吳榮曾、劉華祝,《新譯漢書》,臺北:三民,2013
 丙.5 楊樹達,《漢書窺管》,上海古籍,2007/2013
 丙.6吳恂,《漢書注商》,上海古籍,1983

 丙.7 〔清〕梁玉繩等撰,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82
 丙.8 陳直,《史記新證》、《漢書新證》,天津人民,1979二版/北京:中華,2006
 丙.9 〔清〕梁玉繩等撰,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82
 丙.10〔漢〕 荀悅,《漢紀》,北京:中華
 丙.11 〔宋〕王益之,《西漢年紀》,臺北:鼎文,臺灣商務,藝文/鄭州:中州古籍。最詳盡
的西漢編年史,史料、考訂多值參考
 丙.12 〔宋〕 呂祖謙,《大事記(含解題、通釋)》 ,四庫全書本。編至漢武帝為止,可與史
記、漢書參照
 丙.13〔明〕凌稚隆輯評,《漢書評林》,明萬曆吳興凌氏刊本。略可參考,但資料遠少於史記
評林,反映明代文史鑑賞的偏好

丁、後漢書
 丁1〔南朝宋〕范曄〔唐〕李賢注,《後漢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65初版
 丁2施之勉,《後漢書集解補》,臺北:中國文化大學

 丁3〔漢〕劉珍等撰,吳樹平校注,《東觀漢記校注》
 丁4〔漢〕謝承等撰,周天游輯注,《八家後漢書輯注》,上海古籍,1986
 丁5〔晉〕袁宏,《後漢紀》,北京:中華/又,周天游輯注,上海古籍

 丁6劉咸炘,《四史知意》(收於《推十書》),成都,1924/臺北:鼎文書局1976影印。 標點
本見《劉咸炘學術論集:史學編》,廣西師範大學,2007。治史有家學淵源,對清代學者見解抉擇
甚精,亦自成一家之言。

戊、春秋戰國秦漢史史料文獻
 戊.1 徐元誥撰,王樹民、沈長雲點校,《國語集解》,北京:中華,2002
 戊.2 來可泓,《國語直解》,上海:復旦大學:2000 戊.4 王貴民、楊志清,《春秋會要》,
北京:中華,2009 《春秋會要》初由〔清〕姚彥渠所編,此本大幅擴充條目,增補內容。
 戊.3 童書業,《春秋史料集》,北京:中華,2008
 戊.4 范祥雍箋證,《戰國策箋證》,上海古籍,2006
 戊.5 〔清〕陳厚耀,《春秋戰國異辭》,四庫全書本
 戊.6 〔清〕黃式三,《周季編略》,南京:鳳凰,2008 戊.8 錢穆,《先秦諸子繫年》,臺
北:東大,1986/北京:九州,2011
 戊.7 楊寬,《戰國史料編年輯證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02
 戊.8 楊寬,《戰國史》,臺北:臺灣商務,1997增訂版
 戊.9方詩銘、王修齡輯證,《古本竹書紀年輯證(修訂本)》,上海古籍,2005
 戊10〔宋〕 司馬光撰,胡三省注,《資治通鑑》 ,北京:中華/四部叢刊本
 戊11〔元〕 朱禮,《漢唐事箋》 ,四庫全書本、李銕橋道光刊本

 戊.12 荊門市博物館編,《郭店楚墓竹簡》,北京:文物,1998
 戊.13 馬承源主編,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(一至九冊),上海古籍, 2001-
 戊.14 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讀本(一至九冊),臺北:萬卷樓/北京:北京大學,
2009-2017
 戊.15 陳偉等著,《楚地出土戰國簡牘十四種》,北京:經濟科學,2009

 戊.30 〔漢〕韓嬰撰,許維遹校釋,《韓詩外傳集釋》,北京:中華,1980
 戊.31 〔漢〕韓嬰撰,屈守元箋疏,《韓詩外傳箋疏》,成都:巴蜀書社,1996
 戊.32 〔漢〕劉向撰,向宗魯校證,《說苑校證》,北京:中華,1987
 戊.33 〔漢〕劉向撰,左松超集證,《說苑集證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1
 戊.34 〔漢〕劉向撰,石光瑛校釋,《新序校釋》,北京:中華,2009

 戊.35 李學勤,《東周與秦代文明(增定本)》,北京:文物,1991/上海人民,2007
 戊.36 呂思勉,《呂思勉讀史札記.甲帙》,上海古籍,2007增訂本

己、地圖
 己.1 中研院「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」http://www.ihp.sinica.edu.tw/~bronze/。含商
代至戰國歷史地圖,據譚其驤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底圖為衛星地圖,特別精審,便於研究和繪圖
使用,並可檢索出土青銅器時空關係。
 己.2 黃鳴,《春秋列國地理圖志》,北京:文物,2017
 己.3 譚其驤主編,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北京:中國地圖/臺北:曉園,第1冊:原始社會.夏.
商.西周.春秋.戰國時期;第2冊:秦.西漢.東漢時期
 己.4 許盤清,《史記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7
 己.5 許盤清,《漢書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6
 己.6 錢穆,《史記地名考》,香港:龍門,1968
 己.7 王恢,《史記本紀地理圖考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「中華叢書」,1990
 己.8 王恢,《漢書地理志圖考通檢》,臺北:文海,1975

庚、一般工具書
 庚.1 中研院「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」。可檢索器名、器型、銘文及觀看器型圖和拓本
 庚.2 馬承源主編,《商周青銅器銘文選(二 西周、三 東周)》,北京:文物,1986-
1990
 庚.3 孫機,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》,北京:中華,2014
 庚.4 陳佩芬等,《中國青銅器》,臺北:南天/上海:古籍
 庚.5 張培瑜,《中國先秦史曆表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7
 庚.6 張培瑜,《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》,鄭州:大象,1997
 庚.7 張培瑜,《中國古代曆法》,北京:中國科學技術,2007
 庚.8 宗福邦、陳世鐃、蕭海波主編,《故訓匯纂》,北京:商務,2003 歷代訓詁資料彙編。
 庚.9 《漢語大辭典》,有紙本及網路版http://www.ivantsoi.com/hydcd/index.html。
 庚.10 《漢語大字典》,有紙本及網路版http://www.ivantsoi.com/hydzd/index.html。

辛、古籍和研究文獻資料庫(以在台大方便使用者為原則)
 辛.1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(台大總圖連結),可靠的傳統典籍電子資料庫。但十三經原文及十
三經注疏缺少現代標點。
 辛.2 基本古籍資料庫(台大總圖連結)。數量最豐富的傳統典籍資料庫,便於研究使用,無標
點。
 辛.3 「四庫全書」電子資料庫(台大總圖連結)
 辛.4 「四部叢刊」電子資料庫(台大總圖連結)
 辛.5 漢川草盧(http://www.sidneyluo.net/b/b07/073.htm#),四部要籍電子文獻,校
對精審,標點齊備,方便閱讀,無檢索功能。開放。
 辛.6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。經學、子學典籍數量豐富,方便搜尋,但校對粗略,閱讀、徵引
不宜直接使用。開放。
 辛.7 國學大師。有多種版本的古籍文獻電子書,善本書的圖書館收藏資訊,及字辭典工具書線
上版。

 辛.8 臺大歷史學報電子資料庫
 辛.9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
 辛.10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
 辛.11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(台大總圖連結) (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、優秀碩士論文、博士論文
等資料庫)
 辛.12 (漢學研究中心)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-2009(含台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
史學研究論著。)
 辛.13 (漢學研究中心)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~2002(含台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史學
部分研究論著。)
 辛.14 (漢學研究中心)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考試 
36% 
 
2. 
導讀 
18% 
選擇一種史書,在班上進行導讀。成果報告可列入作業。 
3. 
作業 
36% 
6篇,包括:註釋研究,評點研究,翻譯比較研究,史料批判,敘事分析,地圖繪製,改寫分析,史論分析。(以上任選6種) 
4. 
課堂討論 
10% 
 
5. 
研究報告 
0% 
主修、輔修歷史學系者,作業中的一篇改為研究報告,專題研究、書評、研究回顧、研究商榷皆可。限5000字內。成績併入作業成績計算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2/25  課程介紹・三史概說.版本書目 
第2週
03/04  作者自敘及作者、史源學研究 
第3週
03/11  紀傳體史書的敘事與論斷──小序、序論和贊語 
第4週
03/18  「紀」體選讀一:開國之君(史記項羽本紀、高祖本紀、漢書高帝紀、後漢書光武紀) 
第5週
03/25  「紀」體選讀二:明君典型(漢書宣帝紀、後漢書明帝紀、章帝紀,及資治通鑑) 
第6週
04/01  溫書假(皇后傳記的形成:外戚世家、列女傳和後漢書皇后紀) *第一次段考 
第07週
04/08  名臣傳一:史記酷吏列傳、漢書循吏傳 
第08週
04/15  名臣傳二:後漢書循吏列傳、後漢書酷吏列傳 
第09週
04/22  名將列傳一: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(趙奢李牧)、淮陰侯列傳、衛青霍去病列傳
 
第10週
04/29  名將列傳二:漢書趙充國傳、後漢書耿弇列傳,西域傳 *第二次段考 
第11週
05/06  家傳、類傳:漢書杜周傳,後漢書馬援、桓榮丁鴻列傳、後漢書方術列傳 
第12週
05/13  四夷傳:匈奴、南越、朝鮮、西南夷 
第13週
05/20  「表」的變化 
第14週
05/27  書志選讀:天官書、食貨志、地理志(附:續漢書志、劉昭注及蔡邕十意,宋書、魏書的志體) 
第15週
06/03  史論選讀 *第三次段考 
第16週
06/10  東觀漢記、各家後漢書與兩漢紀 
第17週
06/17  資治通鑑、大事記和古史 
第18週
06/24  綜合討論